close


◎擁擠電梯中,一具屍體

治學有方、風評極佳的校長,在百貨公司擁擠電梯中,遭人以毒針攻擊,死前留下意
味不明的話語-「那個女人在」,便撒手人寰…除此之外,現場唯一留下的物證,僅
有一只名片與一張陳舊照片…

那個女人究竟是誰?她是照片上那位名喚俊子的女性嗎?她就是兇手嗎?

在證據有限的情況下,檢警的調查陷入膠著,在偵查方向上也產生歧見-千草檢察官
認為兇手是男性的可能性較高,大川警部則認為死前留言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遂有
兇手男性說與兇手女性說兩種不同聲音。

另一方面,根據現場遺留下來的名片,警方幸運地鎖定一名重要關係人-名劇作家宇
月悠一。儘管對於名片失落的解釋漏洞百出,但宇月在命案發生當日,擁有鐵一般的
不在場證明,使得野田刑警無法將他帶回警局訊問。除了不在場證明外,殺人動機也
是一個問題。

「現在」走進了死胡同,千草檢察官決定將注意力轉向「過去」,連結謎團與真相之
間的橋樑,或許就在過去。親身探訪被害者的故鄉後,此次事件的動機、輪廓與兇手
的面貌,在檢察官的腦海中已然成形,兇手只有可能是那個人。但隨之而來的難題,
是那難以突破的不在場嶂壁。

◎「過去」的動機,「現在」的詭計

土屋大師的作品,一般而言,被視為是正統的本格推理,但他的作品經常帶有濃厚的
文學味,我常常會忘記自己是在閱讀一本推理小說,或者換個方式說,在拜讀其作品
時,那個氛圍與我在閱讀其他本格推理時不大一樣。

《影子的告發》開頭跟一般本格推理一樣,丟出一宗命案,以及稀少且曖昧的證據,
主要嫌疑者的動機未明,還有著充分的不在場證明。但是,「兇手是誰?」,則非本
書的關鍵,因為在作者的引導下,兇手是誰早已明白。真正的趣味在於「動機」和「
不在場證明」。

兇手的動機,在千草檢察官抽絲剝繭之下,一步步呈現在讀者面前。當推理小說作家
想要紓發自身對社會的見解,動機的描繪往往是最為直接的途徑。土屋大師對於社會
問題的省察,便多置於動機當中,或是經由國家機器的調查而揭露,或是經由兇手本
人娓娓道出。在土屋大師的筆下,此一手法運用地十分純熟,容易讓讀者產生共鳴,
進一步加以反思。

本書動機的時代背景,是二戰後的日本,那可說是上一世紀日本,最光明也最黑暗的
時期。在這個光明與黑暗並存的時代,有著戰後重生的蓬勃生機,但種種社會亂象也
應運而生。城崎達也在戰爭中倖免於難,但他仍必須為自己的人生尋找出路,為了實
現理想,他不惜以卑劣的手段換取所需的金錢與地位,為了掩蓋自己的罪惡,他親手
破壞了一個幸福家庭,讓一名小女孩活在無止盡的罪惡感當中。

但我認為本書在這方面的著墨,僅是點到為止,並沒有很具體地描繪,而以抽象的時
代氛圍帶過。另一方面,由於歷史的疏離感,我畢竟不是那個時代的人,現在也非身
處日本,對於本書動機鑲嵌的背景,並無太多的感想。至於,宇月的個人動機,亦即
殺父之仇,本書的處理算是中規中矩,無讓人印象較為深刻之處,不過在末章有稍微
帶入他個人的心路歷程,也順便解了每章前面斜體文章的謎底。

詭計的部份,本書堪稱是一個經典作,手法簡單可行性高,乃利用人類觀察的盲點而
設計出來的。在書中,述事者幾次提及,千草檢察官已掌握到事件的鑰匙,但都與之
擦身而過,這些伏筆﹙對讀者而言算是提示﹚佈得巧妙,同時亦呼應到書名,果然是
貨真價實的「影子的告發」。

宇月的犯罪計畫,並沒有完全照著他的劇本走,他掌握懷古園的人潮動向,想出絕妙
的「相片」、「電話」詭計,為他爭取到「無限的四分鐘」,但幾個變數,不僅讓他
成為警方調查的頭號嫌疑者,還使他的詭計出現破綻,並多添一條人命。名片掉落、
天氣的轉變、意外的相遇,讓他親手打造的不在場屏障有了裂痕。千草檢察官便是從
這條裂痕深入,從而挖掘過去的黑暗回憶,破解了現在的狡詐詭計。

整體而言,本書結構完整,行文流暢,線索緊密扣連,譯筆極佳,詭計堪屬上乘,同
樣是土屋隆夫作品必看之作。雖然沒有震撼的結尾,詭譎的過程,但四平八穩、不溫
不火,很適合作為與土屋大師邂逅的首選。

評分︰☆☆☆☆★﹙四點五顆星﹚
評語︰前後連貫,一氣呵成,流暢易讀,書名絕妙,詭計精湛,值得再三回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genc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